ACM 退役总结
终于还是到了退役的那一天,大学的 ACM 之旅也到此结束了。想写一篇文章回顾一下自己参加 ACM 的整个历程,为自己这一年以来的学习历程做一个总结。
初识 $Fibonacci$ 数列
假设一对刚出生的小兔一个月后就能长成大兔,再过一个月就能生下一对小兔,并且此后每个月都生一对小兔,一年内没有发生死亡,问:一对刚出生的兔子,一年内繁殖成多少对兔子?
这是斐波那契数列非常经典的例题,对于第 $n$ 项 :$A_n = A_{n-1} + A_{n-2}$。
其实参加 ACM 竞赛对大一的我来说是一条未曾设想的道路,甚至学不学计算机专业都还没有确定。我的学院希望大家宽厚基础,大二再选择自己的专业。我第一次了解到这个 ACM 竞赛还是大一下学期,童孟军老师(ACM 集训队的教练)来我学院宣传计算机专业,在向大家介绍杰出的计算机毕业生中很多都有 ACM 经历,而我当时想选择计算机专业,所以我就打算参加 ACM 竞赛来提高自己。就是这种机缘巧合下我走上了算法竞赛之路。
求 $Fibonacci$ 数列的第 $n(n \leqslant 30)$ 项
C 语言最基础的递归训练题目,$fib(n) = fib(n - 1) + fib(n - 2)$
刚接触 ACM 竞赛我非常冲动,也不管自己有没有一点基础,就报名了当时的新生赛,我报名新生赛的时候离比赛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,而当时的我连 C 语言都不会!然后就一星期速成 C 语言参加了比赛。
第一次打新生赛真的啥都不会,我还记得我当时只写出了一道题,被同级的集训队队员吊打了,但是我也没有因此放弃。我在大一的暑假参加了 ACM 集训队的暑期集训,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,我几乎在每次个人赛中都排在倒数。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菜,然后就每天都在实验室里面学习,在那段时间的学习过程中,我感受到了算法的神奇魅力,我渐渐的对算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我因此热爱上了算法,也热爱 ACM 比赛,我的目标也从一开始参加 ACM 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,到后来我希望自己能够在比赛中拿到一块奖牌来证明自己。
求 $Fibonacci$ 数列的第 $n(n \leqslant 10^6)$ 项(对 $10^9 + 9$ 取模)
在递归中,对于每一项的 $fib(n)$ 都搜索到了底,所以复杂度达到了 $O(2 ^ n)$,可以通过记忆化搜索或者动态规划的方式线性递推得到答案,这样的话复杂度就为 $O(n)$。
经过一个暑假的训练,我对算法竞赛有了更深的了解、学习了很多知识、打了很多练习赛,渐渐的我在个人赛中的排名一点点向前靠了,在大二上开学的那个学期的校赛中,我拿到了校赛的三等奖,这也是我第一次获奖,也是我第一次拿到竞赛奖金,因为当时的校赛是有华为奖的,所以奖金比较高,那 $500$ 元的奖金让我高兴了很久.
也因为校赛拿到了三等奖,我被分到了我们学校的三队参加的高校天梯赛($10$ 人一队),那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国赛,虽然这个比赛的含金量相对于 ICPC / CCPC(国际 / 中国 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) 而言不高,但是也是被学校认可的一个国赛啊,在那次比赛中我发挥的并不是很好,但是靠着队内大佬的超强实力,我们队拿到了国家级银奖,又到手 $500$ 元,这两个奖项给了我极大的动力。我既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(学习算法)又可以收获国奖还有不少奖金然我真的非常开心。而且当时我绩点不高只拿了三等奖学金,不如我的比赛奖金,而我们学校没有保研,绩点对我来说重要性一下子降得很低,所以我投入了大量经历在训练上面,那个学期我的算法水平算是突飞猛进。
求 $Fibonacci$ 数列的第 $n(n \leqslant 10^{18})$ 项(对 $10^9 + 9$ 取模)
对于 $10^{18}$ 这个大小,线性递推的复杂度的显然已经无法求出答案了,所以可以通过矩阵递推 + 快速求幂次,也就是矩阵快速幂来求解,复杂度为 $O(log_2 n)$。
大二上学期的两个小奖给了我极大的信心,但是在那个学期 ICPC / CCPC 的比赛中我们队伍都是打铁的成绩(啥奖牌都没有),由于疫情的原因比赛名额比较多,我们拿到了很多本来大二拿不到的比赛机会。当时我们队伍在大二的队伍中算是比较弱的,所以我们没有比赛的优先选择权,但是运气非常好,正因为没有优先选择权,我轮到了大二下学期的 2020 赛季最后的区域赛机会——银川站,然后开启了“拿奖模式”。
大二下可以说是我拿奖拿的最爽的一个学期,我再一次拿到了高校天梯赛的全国银奖,又陆陆续续拿到了蓝桥杯(个人赛)的省一进入国赛,但在国赛中只拿到了国三。最重要的是我队伍(三人组)在 5 月份的浙江省赛中拿到了铜奖,然后我们前往宁夏银川,这是我们第一次出校打比赛,当时非常的兴奋。这场比赛的运气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好,在银川站一开始由于紧张与缺乏经验打的非常差(罚时爆炸),在还剩一个小时(也就是封榜前)我们队还在铁牌区,我们当时其实有一点绝望,因为我们知道第 $4$ 题用什么算法,但是我们 WA了好几次,一直找不到原因,由于当时这道题是由我来写的,所以我又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代码,发现了一个小错误(我当时对 $Trie$ 树的理解并不深,所以几乎是现学现写的),终于过了,当时我们真的非常激动,因为这是道铜牌题,过了它就意味着我们就能拿到奖牌了。不出意外,我们拿到了铜牌,也是我们第一次拿到区域赛的铜牌,现在想起当时的场景也是非常的激动,我拿牌的愿望终于实现了!
在银川之后,我们又去了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参加 ICPC 邀请赛,邀请赛相对于区域赛来说简单一点,我们就抱着旅游的心态去了,比赛又是磕磕绊绊,我们在写出一道签到题后,第二道题是一道期望题,大家都没有什么想法,当时队内的气氛一下子就压抑了起来,队友想不下去就换题了,然后我一个人想这道题,直到第三个小时,我发现这个题的答案好像是一个等比数列,所以我推出了公式后和队友说我想尝试一下,但也没有什么把握的,队友当时也没有在用电脑,然后我就上去打了一个 快速幂 + 龟速乘(其实不需要),我将自己推出来的公式实现了一下,然后测了样例没问题,但是由于那道题是 除法取模 的,只有对特殊的样例我们才能自己手算出答案,然后我和队友说想莽一发,他们对这道题没啥想法就答应了,然后我其实非常不自信的点了提交,当绿色的 Accept 出现时我自己都不敢相信,过了这道题基本上意味着拿铜牌稳了,然后大家又拥有了继续下去的信心,在封榜后又过了一题,最后以 $3$ 题结束比赛,可惜还是铜牌。由于出去比赛是非常吃经费的,然后我们队出去两次比赛都拿到了牌,这点让教练比较满意吧,我们就成为了集训队中的三队,这意味着我们下学期会有更多比赛机会和赛站的优先选择权。
求 $Fibonacci$ 数列的第 $n(n \leqslant 10^{10^6})$ 项(对 $10^9 + 9$ 取模)
即便矩阵快速幂将复杂度优化到了 $O(log_2 n)$,但在这个复杂度下计算机依旧求不出这种大小规模的答案了,这时候神奇的数论出场了!Fibonacci 数列的通项公式是: $$ a_n = \dfrac{1}{\sqrt{5}}\left [ \left ( \dfrac{1+\sqrt{5}}{2} \right )^n - \left ( \dfrac{1 - \sqrt{5}}{2} \right )^n \right ] $$ 用二次剩余求出 $\sqrt{5}$ 对模数 $10^9+9$ 的逆元,然后代替通向公式中的 $\sqrt{5}$,并将系数全部换成逆元形式,再用费马-欧拉定理对式子进行欧拉降幂,就可以求得答案了。
转眼大三了,我知道这是 ACM 生涯的最后时间了,我大二暑假没回家,天天再实验室里面刷题,真的是可以称得上 每周几乎无休 + 朝九晚九了,只为了学更多的算法刷更多的题,想拿更多的牌,但是一直运气非常好的我,在这个赛季就没那么好运了,因为疫情这次的所有比赛都是在线上的,而且名额分配的非常多,但是奖牌数缺没有增加,这意味着非常恐怖的竞争,当然这也使得 ACM 区域赛奖牌的含金量更高了。我们参加了三站,济南 $700$ 队争 $200$ 块奖牌,堪称卷成经典,威海 $7$ 题中 $5$ 可以用 “多项式卷积” 过,可以说是 “卷”王了,上海一手 $Kruskal$ 重构树 + 树上倍增 杀死了我们最后希望。这个赛季就只能铁牌结束了,没办法了,虽然有很多遗憾与不甘,也要退役了,但是算法竞赛就是这样真实,打不过别人就是自己菜,所以我是真的菜!
求 $Fibonacci$ 数列的第 $\infty$ 项
我没学过,不会~
人退役了,但是我对算法的热爱并没有“退役”,我想这份热爱也许永远不会消退,因为我个人真的非常喜欢这种思维性的东西,每个算法里面都蕴含着前人的非常多的思维,学习算法就像是很前人对话一样,非常神奇。
参加 ACM 训练给我带来了很多,代码基本功、思维力、算法灵活运用,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一种追求更好(代码简洁),更快(复杂度低、运行更快)、更全面(不漏过一个细节)的精神,每当我解出一题,我总是会问自己存不存在更优的解法,我也习惯性的将这种最求极致的精神带入生活中,虽然这会拖慢我的脚步,但是也带给了我很多。正如 Fibonacci 数列是永无尽头的一样,我的学习之路也会是永无尽头的,我会一直追求下去。
我相信人的每个时间段都有更重要的事情,ACM 对我来说已经结束了,我也该进入新的阶段了,无论是学习技术还是考研,我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但我也不会放弃算法的学习,有机会我还会继续学习算法。
很多图片算是我曾经努力过的见证吧。
每一个小点都是我的一次熬夜比赛,曾经的我几乎不愿意拉下任何一场比赛。
在实验室的一个大位置,实验室的环境非常好,学习氛围更好。
在弱校从大一下开始零基础打 ACM 竞赛,真的很难,时间真的非常短,平时还要上课,真的是挤时间学习,而与我们同台竞技的是来自 $985, 211$ 的选手,他们很多在高中就开始搞信息学竞赛,但是我们集训队的历届学长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不可能的,有零基础拿到区域赛金牌的王队,超队,还有仅仅参加半年多就拿到银牌的学长,有边考研边比赛的计算几何大师学长(拿过计算几何题的一血,并且是全场唯一一个过这道题的人),历届学长的经历都在激励我向前,从以前我们学校最高只能拿到铜牌到有一年拿到银牌,而在我加入集训队前,我们集训队又有了重大突破,拿到了第一块金牌。一届届集训队的传承使得集训队越发的强大,即便我们没有那些名校选手那么好的基础,几乎没有 $OI$ 选手,但是我们依旧在向前。
总结
回顾我的整个 ACM 历程,我还有很多很多没有做好的地方:
- 自学能力依旧不够,没有利用好很多的资源。
- 轻视了思维力,算法我学了很多,但是我的思维力依旧是偏弱的,我无法很好的运用我学过的算法。
- 没有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补短板,也就是补题太少,遇到一些不太会的题目就放弃。
- 缺乏对自己训练的安排,学习路线安排有问题。
最后的感谢
感谢童孟军教练、王子超队长、杨成艺队长对我的帮助!
感谢我的两位队友的支持!